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四章 发展中的教育 (第3/8页)
自大明的移民都曾畅想过,待大陆安定祥宁后,可以重返故乡,以求得落叶归根。 对于第一代移民,政府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以期尽可能地提升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但是,在齐国的统治阶层眼里,移民人群中大量三观尚未形成少年和幼童,以及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这些群体才是国家未来主体民族的构成核心,是汉洲以后的基本盘。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成型,是从不断提升国民的认同感,并建立共享同一价值、同一历史、同一文化,以及同一语言,以此减少民族区别和隔阂等种种手段来达成的。 而实现上述目标,大规模的国民教育便成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齐国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从最早的三年免费义务教育,到六年免费义务教育,通过以国家强制性的法律形式,对国内所有适龄和青少年实施基础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教育,同时加强国家和民族属性的认同感培养。 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齐国民众的识字率,为蓬勃发展的工业化,提供了初具文化知识的劳动力资源,还以此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灌输到齐国的下一代的脑海里,让所有新的一代汉洲人,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在兴安县城的东南方,一座新中学的落成典礼刚刚结束。整个学校占地面积三十五亩,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最多可容纳学生八百人。学校建有两层教学楼两栋,一座小型图书馆,一座食堂,以及一个巨大的运动场。 三百二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