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9章 创作随想 (一)时代背景 (第2/4页)
沙家浜》、《白毛女》等战斗片或是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文艺片,再附加个农村科教片。 我们队里年纪相差不到3岁的伙伴有20多人,只要是听说晚上有露天电影看,即便是来回奔波十几公里也会相邀着跟在哥哥jiejie们的屁股后面浩浩荡荡地去赶场;有好几回,因路途太远,等放映员声报“今晚电影到此结束”时已是午夜时分;实在是又饿又困,便会在沿洞庭湖防洪大堤的草坡上借着满天的星光纷纷倒地而睡,直到天明再继续赶路回家;有一回,我们十几个伙伴还睡在了一块坟山坪里;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件不错的童年趣事! 因经常性地观看,影片中的人物和台词也就成了我们这代人滚瓜烂熟的记忆,包括一些主要正、反派人物的细微表情都能被模仿得惟妙惟肖,台词更是可以做到“一字不落”! 记得在一九七八年冬天,电影《三打白骨精》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上映,我们县立电影院破了单日连放7场的记录,票价是1毛钱一张;我跟在老三、老四他们一大队人的屁股后面,晚饭后赶最后一班过江的渡船,跑到县城买凌晨3点的票,散场后又步行十公里搭乘过江的早班渡船回家。 可想而知,那时候中国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多么地贫瘠、匮乏!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儿女成群,劳累的父母根本就顾不上孩子的去处,即便是晚上不回家睡觉也不会挨家挨户地寻找,顶多会在家门口呼喊几声;只是对女儿看管的严厉一些,儿子们则个个都像农闲时散养的耕牛;哪像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衔在嘴里养大的,生怕给丢了。 说来也是;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是在饥寒交迫的生存环境中粗养,因医疗条件所限,患“脑膜炎”或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