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643节 (第10/11页)
,秦舞阳站在宫殿台阶下等待献图。这里的“陛下”就是指宫殿台阶下面。 但在《战国策·秦语》中,又有这么一段记载: “太子楚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 在这里,“陛下”是太子楚对孝文王的尊称。也就是说战国时代,“陛下”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本意是臣子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被衍生成为臣子对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种谦称。自己站在台阶下面等待大王的召见,所以用“陛下”一词尊称帝王。 到后来,不仅是臣子,连老百姓,甚至各国帝主互相称呼,为表示尊敬,也约定俗成使用“陛下”这一称谓。 殿下: “殿下”一词出现于古籍,要比“陛下”晚许多,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本意是指宫殿之下,后代指君王宫殿下的侍从,再以后衍生为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因为这些人有着皇族血统,身份显赫,阶级等级只比陛下低一个等级。 如今中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但约定称呼君主制国家的王储、亲王、太后、王后、公主等都是殿下。 阁下: “阁下”出现在一词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当时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各校”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唐代颜师古、韩愈诸人在书札和学术著作中都曾使用这个称呼。如“然阁下自有二骥也”。 相对前面两个称呼,阁下的级别又低了一格,用于非皇族的达官贵人。 如今我们现在对外国的总统、总理、主席、大臣、将军、部长等高级官员就以“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