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岁月静好 (第2/5页)
逐渐忘记了拘束。只见她眼神清亮地,条理清晰,语调沉稳,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我们常说诗词尚雅,曲语尚俗。你看这王先生在《西厢记》中选词造句使用的几乎都是口语,这样读起来自然朗朗上口,不会像唐诗宋词那般过于浓缩,过于雕琢,显得不接地气。” 孙映寒暗自点头道:“不错,元曲允许甚至提倡方言俗语入曲也是文风上的一大改进。这就使元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为生动活泼,更生活化一些。” 苏向晚赞同地点点头,她没有想到行伍的孙映寒居然会对诗词歌赋有所研究,她看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意外也多了一丝惊喜,她如同打开话匣一般:“向晚尤为欣赏王实甫先生对愁字的独特的表述!先生可有注意到?” “愁可是比较抽象,极难把握,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古代大家在言愁说愁上,可是不少出彩之人的,只是没留意王先生有何妙处可言?” “是的,许多大家笔下,都喜欢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化无形为有形可感,却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苏向晚道。 “比如呢?”孙映寒喜欢这种状态下的苏向晚,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比如后唐李后主将‘愁’比喻成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秦观却是将‘愁’物质化,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苏向晚道。 “李清照把‘愁’搬上了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孙映寒也忍不住说道。 “对对对!”苏向晚如遇到知己一般,抛开了所有的羞涩,更是滔滔不绝:“到了金代董解元,把‘愁’从船上移到马背上,怕马儿‘驼也驼不动。’” “那王实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