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空间]_分卷阅读1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5 (第4/4页)

。即使按照这个频率,孙齐圣三人每人每月还是能入账20块钱左右。

    要知道,这时可是青工们喊着‘36元万岁’的年月!

    在这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三低特征:低收入、低物价、低消费。

    说到收入,在这时候全国工资最高的人是宋庆龄女士,作为国家副主席,宋女士领全国唯一的一个一级工资——每月579.50元。而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带头降薪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工资统统一碗水端平,全是三级工资404.80元。

    而在几年前,墨色版面的第三套人民币里开始流通使用。这套人民币有7种面额,其中最大的面额是10元——这充分说明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10块钱作为大钞使用已经完全足够了。

    至于物价,在沪上的统销粮店里,粮食的价格大约是:面粉每斤1毛5分,籼米每斤1毛4分,白粳每斤1毛7分;而在国营菜场里,统销的猪rou一斤卖8毛钱,凭票供应的大黄花鱼一斤卖3毛8分,当季的青菜一斤几分钱。当然,各种工业品作为紧俏物资价格另计。

    而说到消费:这时候,大多数三代同堂的工人家庭每天三餐的花费不会超过2元;而刚进厂的年轻人在长达两三年的学徒期里只领工资18元就能做到经济独立,不用再伸手向家里要钱。

    所以,这年月里每个月能有20块钱的‘收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三个还没有工作的半大少年来说就更是一笔天大的巨款了。

    庄家是双职工家庭,庄沙的父母都在印刷厂工作,家里又只有庄沙一个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