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YD)_分卷阅读67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73 (第3/4页)



    所谓“乘”,是梵文“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地理解和阐,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地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大乘和小乘可谓同出一源,却又多有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地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地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十方有无数地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也有所区别,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大乘佛教除此之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地修行目标。

    具体还有许多区别,这里也不一一赘述。通过张紫星与西方教人(包括接引、准提双圣)多次接触,并经过长时间分析、验证、推断,目前的西方教,基本属于原始佛教的状态,即小乘佛教,其以接引道人为代表人物,主张“我空法有”,强调自身修持,原著中,接引道人也是如此。

    而准提道人则隐隐有大乘佛教的雏形思想,尤其是在当年张紫星无意解答“字天书”中那句“有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后,准提似有所悟,使得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上次三仙岛燃灯之事时,准提道人就透露出“性空幻有”之语,而这个,正是大乘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