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76 (第3/4页)
在本地,哪来的探亲假?明显就是让阿灿回家复习的。 这个时候课本这东西成了抢手货, 不管是高中教材还是初中教材都是如此,甚至有些实在弄不到教材的,直接借上一天油印手抄。高中毕业的都被当成了临时老师,询问的,请教的络绎不绝。 到了十月,眼见着就是秋收了,可这会儿人们哪还有这心思啊,不少人就是去了田里,那脑子里想的也是课本上的东西,为了能及时收回粮食,上头不知道想了多少的法子,最后不得不发动家属帮忙。你家娃子要复习,要读书,要前程,可也不能耽搁国家的大事儿吧,既然你家娃子不能完成任务,那就家属来干,每人该干多少,干几天,把量定好,不管你家是老头老太来,还是奶娃子来,只要准时准量的干完了就成。 这其实已经很有些包干到户,甚至是承包的意思了,真说起来和如今这政治形态可不一致,但你也不得不说这法子不是一般的好使,有了这么一个变通的法子,这秋收任务立马就变得轻松了起来,没几天就顺利的完成了。由此可见这种劳动模式还是挺先进的对吧。让这些连上厕所都开始跑步前进的未来大学生们很是感激,有些脑子活络,政治敏感的人甚至还从中看出了一些别的端倪。 于此同时,笑话也一样不少,毕竟很多人放下书本已经很久了,就是当年自傲学校,因为运/动,学习也有点散漫,没能打牢基础,这些事儿往日看着不起眼,到了这会儿却都成了弱点。比如“咄咄逼人”被都成“出出逼人”;比如 “千里迢迢”被都成“千里召召”的,简直惨不忍睹。 还有往日最是忽视的外文部分,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