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除恶务尽 (第1/6页)
“王阳明在提出心即理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三个字。致良知。你觉得他提出这个的意义何在?”王庸反问钟心。 钟心思考半晌,尝试着回答道:“应该是担心人们误解他的第一句话,免得有些人以为心里想的就是对的,就可以去做。所以心即理的前提是要致良知。心中的道理一定要遵循良知这个基础框架。坏人心里想的坏事不能算是真正的心即理。” “非常好,钟心你比我想象的要聪明许多。”王庸由衷的夸赞道。 师徒两人便在这种交流与互相启发中,开始了对千年前那位圣人的现代解构。 钟心确实如王庸所说,异常聪慧。往往王庸一句话才讲出一半,钟心就能举一反三领悟出来许多道理。 直至最后,钟心忽然一展笑颜,再无之前的阴郁愁容。 “谢谢你,王老师。我懂了,今天晚上的这件事我就是遵从了自己内心,遵从了心中的良知所作出的。所以我无须愧疚,无须悔恨,更无须自责。我当初帮助同学的初衷也是善意的,把同学推向深渊的不是我的善意,而是耗子那些人的恶意。如果人们能够多遵从一下内心的良知,就不会有这么多恶性事件发生了。”钟心认真的说道。 王庸欣慰的点点头,钟心这番感悟虽然没法跟真正的国学大师相比较,但却是她这个年纪能感悟出来的最朴素道理了。 高深的未必正确,朴素的也可能是真理。 至少钟心所说的,就已经接近了阳明心学最简单也最核心的部分了。 良知。 至于后面更加深刻的道理,却是要徐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