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94 (第2/4页)
于最底层的穷苦人家,但凡稍微有点儿家底儿的宁可保守的种植水稻、小麦等硬通粮食,也不会选择种植这种从海外流传进来的新品种,即便已经有不少人亲眼见识过这些舶来品貌似不挑土地,不挑天气,产量颇高。 其实也不能怪当地百姓空有宝物却不懂得利用,明明都传进来一百年了还只是小范围种植。先不说古代出行极为不便利,许多人一辈子都是待在自个的一亩三分地上打转,最远的地方或许就是县里的集市,想要把这等舶来品传出去脚指头想想都不容易。再者说国人骨子里本就相对保守,更别提十个里边九个半文盲的古人,接受并尝试新鲜事物的胆量和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尝试种植的基本就是那些被逼的没办法的人,大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这样的人让他萌生造福大众的想法基本上是难于上青天。 你说当地的官员为何没有看到其中潜在的价值,不知道早早上报。古时选拔官吏的一大途径是科举,科举而来的读书人你指望有几个真正懂一点农耕知识,即便有少许懂得也不一定正好派到那几个地方,即便赶巧又有几个愿意下到田间地头时不时看一看百姓的收成。再加上古时的百姓天然的惧怕官吏衙门,基本宁肯绕道而行也不愿意正面迎上,所以别指望受惠且知晓产量的百姓冲到衙门里跟当官的说:嘿,草民这里发现一种不挑地不挑天的高产作物,比小麦稻谷都好种哟,大人要不要试试,能增加政绩的那种哟!最多也就私下里在邻近的村子里相互传一传,然后再往外围辐射,想通过官方渠道传播推广,可拉倒吧! 消息的不对称让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至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