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_第五十六章 同济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同济会 (第3/7页)

。此举,让建业府众多私人工坊为之侧目,心中也是腹诽不已。

    私下里,周应平曾询问过两家工场的主事掌柜,为何要给那些工人那般待遇,要知道,这会严重吞噬工场的经营利澜。他得到的答复却是,“汉记”商社的东家想在这个充满残酷竞争和恶劣工作环境的“资本社会主义”中,表现出一丝温情,为弱势的工场工人寻求一点微不足道的权益和保障。

    “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周应平不是很明白,但他多少也知道,与他们这些赚取海量利澜的贸易商人相比较,那些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工人确实非常辛苦。尽管,他们每月可以获得的收入,比此前在大明能获取到收入要高出许多,但也仅能满足几口之家的生活所需。

    当然,这些工人也不是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只要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得到提升,或者手艺得到进步,获得的报酬也会快速增长。若是,你能在工场中做出某种技术变革和工艺提升,获得一种专利技术,那也能获得一大笔政府奖励和专利使用费,一跃跨入“中产阶级”。

    此次受“汉记”商社之邀前来参加募捐大会的商人多达六十余人,基本上包括了建业府境内的众多知名商贾和工场主。至于募捐的目的,是为了成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慈善互助机构--同济会,并在各地修建养济院。

    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有各类慈善救济机构,南梁的孤独园,唐朝的悲田院,宋朝的安济坊,蒙元的众济院,大明的养济院,等等诸如此类,主要用于收养没有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和因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穷苦人。不过,这些福利救济机构都是王朝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