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八二章 工艺革命 (第6/7页)
苏绍平的父亲是原巴达维亚的华人甲必丹苏鸣岗,在十几年前,苏家迅速与汉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且还将家里的一名女子嫁与当今齐王的兄长,更是获得了充足的人脉。两次汉荷战争后,苏家几乎将巴达维亚所有的产业和财富都转移到了汉洲本土,仅保留了少量的贸易窗口。 作为家里的幼子,他不想活在他大哥苏绍年的阴影下,在看到建业被服厂囿于产能不足,已逐渐无法满足国内服装生产的需求,遂于开元城建立了这家“苏记”被服厂。 刚开始,被服厂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百余名工人,平均每日下来,制作服装尚不到四十套,仅能满足周边几个县镇的移民劳动服的供应。 后来,在参观了黑山机械厂的生产后,看到其中因为实施分工和流水作业,那些工艺复杂的机器和工具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上下来,顿受启发。当即在被服厂也实施这种专业分工和流水作业。 分工和流水作业实施的前提,必须是标准化的制定,比如重量、长度,以及加工的精度。 众所周知,因为齐国人口不丰,劳力短缺,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在工业生产方面,大范围的使用机械cao作,从简单的旋床、钻床、磨床,以及拔丝机、轧延机、起重机,甚至两吨重的重力锤,到复杂的水力纺纱机械、大型的织布机等。 通过十余年的不断强化和教育,各种标准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容积单位,已逐渐灌输于众多学者和工匠的脑海里,初步形成了工业制造标准的概念。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技术进化史。从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利用标准的通用部件进行大规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