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一章 来自英国的使者(续) (第3/7页)
天,待口袋里掏出十几枚银币时,却遭到了商贩的拒绝,要求他们支付汉洲银元。 “为什么?”麦克米伦子爵惊诧地问道:“我们在巴达维亚购买物资时,尼德兰人都收我们的银币,他们汉洲人为何不收?” “他们……他们似乎嫌弃我们的银币成色不足。”那名随从有些尴尬地说道:“他们只接受汉洲银元支付我们所购买的商品。” 这个时期,英国尚未发行纸币英镑,仍采用的是金银复本位制,银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铸币。但英国的铸币与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货币一样,普遍存在“缺斤少两”的现象。 盖因,铸造的金币也好,银币也罢,会经常在人们手中流转,因而,若长期没有回收重铸,就会磨损得很严重,磨损后的铸币重量下降了,实际变成了不足值的劣币。 除了自然磨损问题,民间还私自将铸币偷锉或削剪。由于当时金属铸币都是手工打制的,制作较粗糙,铸币的边缘往往不平整,因而一些人就会将铸币边缘偷锉或削剪下来,然后再将其投入到流通中。而这些偷锉或裁剪下来的“边角料”日积月累达到一定量后,就可以重新铸成新的铸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些在铸币厂(主要是受王室控制)工作的铸币师,他们会私底下和商人勾结,偷偷将官方的铸模进行彷制或改造,利用业余时间伪造铸币。商人们将金银条块给铸币师,然后铸币师利用彷制铸模铸造劣质的、掺杂其他金属的劣币。 为了解决偷锉削剪以及彷造的问题,早在1663年时,英国伦敦的皇家铸币厂开始用机器铸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