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章 目瞪口呆的王安 (第2/4页)
中。 见无法生铁成钢,不死心的朱由校又开始打起了粗盐提纯的主意。 在中国的历史上,盐商,是一个传奇的群体。自从隋唐时期逐步放开盐禁,引入商人参与盐业以来,历朝历代都流传着关于盐商巨富的传说。更是在明朝的时候,达到巅峰。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变北方边防军队粮饷运输的困难局面,从洪武三年起,明朝实行了“开中制度“:由商人向北方运输粮草,粮草运到后,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给商人发放凭证,商人以这种凭证到各地盐场支取食盐。 这就是所谓的"盐引"。 而又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盐商们与官员相互勾结,早就形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利益链。他们贩卖的私盐,数目庞大,且不上税,自然积累了滔天的财富。 当然,也跟官营的价格有关。官盐的价格偏高,且口感不好,但是受限于采盐的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官盐的价格一直高居不下。相比要而言,普通老百姓自然更愿意选择价格稍低,且口感更好的私盐。这也就导致了大盐商们的崛起。 不过即便是价格更为低廉的私盐,也并非咱们后世人所吃的那种雪花盐。而是依旧包含杂质,难以入口。 朱由校就打算从这一点上入手,制造出更为优秀的食盐,从而为国家增加税收,也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质量。 粗盐提纯相对而言就简单很多了,而且可行性也非常的高。 古代的制盐技术也比较落后,大概就是从海水中或者盐湖中提取,然后过滤,便得到了粗盐。 更为精细的精盐则是经过反复打磨,过滤,专供贵族阶级使用的。 一直到了清末,光绪年间,西方的技术涌入中国,这才使得中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