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欲海沉浮(03) (第7/11页)
子,村 民都在井旁立了“吃水不忘打井人”的碑,有的还到县上为打井队做了锦旗。 是不是我真的错了?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家在贫困山区,对农民知根知底。 看到他们对打井队一片感激之情,我不禁反反複複地在心里问自己。 督察打井的工作接近尾声,最后一站是去三山乡一个叫普埂呢的彝族村。 普埂呢是出了名的干旱村,它的干旱程度不仅在云山县出名,就是在全省、 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由于地处高山,加上又是一个三百多人居住的彝村,这个村年年每到正二月 就缺水。今年遇上百年未遇的大旱,干渴度更是可想而知。还在过年前,村里的 人就不得不翻山越岭,一群群、一起起地到十公里、二十公里之外去找水、背水 吃了。 村党支部也曾组织村民在附近的山餐里挖了三十多个沙井,市上也专门拿出 资金请省、市两级的地质专家到该村附近勘探,拨出资金打了四口井,可是老天 偏偏不长眼,口口都是猫抬尿泡—空欢喜, 不打时昨个看都有水,打下去却全没有水。这样的干早程度当然不会被新闻 部门放过。一个月前,作为市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我,曾与宣传部门 一起带着市电视台、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对普埂呢的干旱缺水情况进行过专题 采访报道。 于是,普埂呢这个村名立即全国知晓,甚至延伸到海外,只要你随便打开一 个站,都可以读到有关普埂呢干旱缺水的情况。紧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